村网通总站 凤桂园社区 580513.nync.com 欢迎您!
军人出身蒋介石是怎样步步为营走上高层的,他和时任宣传部长的初次交锋胜负如何?
1925年10月6日,广州的《日报》正式公布了任职的消息。10月7日,到中央宣传部报到。
就在出任部长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东北发生了奉系郭松龄倒戈事件,北京等地群众团体发起了反对奉系军阀压迫的大。认为,这种实际是一个反对英、日帝国主义对中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各地党部应该配合宣传。11 月27 日,正式向中央第123 次联席会议提交《中国之反奉宣传大纲》,会议一致通过。
汪精卫担任宣传部长的时候,可以凭借其老资格呼风唤雨,年少无名,自然不能与之媲美。要开创出工作新局面,就需要具备两个优势:一要有人才,将一批有文字功底的党员调入部机关,这其中包括文学研究会发起者之一、《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韶山冲的老师李漱凊,还有因不满陈独秀家长作风要求退出的党员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等;二要有宣传阵地。好在出报办刊对于来说轻车熟路。经过短短半个月的筹备,12月5日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周报》便正式创刊。
一潭死水的宣传部,在的领导下忽然变得风生水起。1926 年1 月二大召开,全票通过得以连任部长一职。他在人才济济的高层,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笔杆子。
蒋介石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涌现出来的一位后起之秀。
1887年,蒋介石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的一个盐商家庭。1906年,19岁的蒋介石报考陆军部速成学堂(即后来的保定军校)。当时,仅浙江全省的报名者就多达千余人,而录取名额仅有60名,这其中46名还是由武备学堂保送的,其余才是凭实力通关,可以说是千里挑一。但蒋介石还是金榜题名,由此可见他也是出类拔萃之人。 1908年,21岁的蒋介石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炮科专业学习。置身于域外,蒋介石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他经常阅读邹容的《军》,陈天华的《警世钟》,思想也变得激进起来。他在寄给国内表兄单维则的照片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就是在这段时间,蒋介石结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辛亥爆发后,蒋介石回国,先后在中华军、粵军总司令部担任过重要职务。1922年6月陈炯明公开叛变,在此关键时刻,蒋介石潜入永丰舰追随孙中山40余日,他成为中山先生最信任的部下。
1923年8月,作为孙中山大本营参谋长的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考察军事、和党务。这是一次标准意义的“西天取经”活动,蒋介石的思想却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我未往苏联之前,乃是十分相信俄共对于我们国民的援助,是出于平等待我的至诚,而绝无私心恶意的。苏俄考察的结果,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我断定本党联俄容共的政策,虽可对抗西方殖民于一时,决不能达到国家独立自由之目的,更感觉苏俄所谓 “世界”的策略与目的,比西方殖义对于东方民族独立运动更危险。
蒋介石反感苏联把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阶级,搞阶级斗争。但他的这些想法一点也没有流露出来,相反他给苏联驻中国顾问鲍罗廷留下的印象是——“对我们非常友好,充满了热情”。
1924年1月,一大召开,作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的蒋介石却不是一大代表,有些出人意外。究其原因是孙中山没有推荐,各省党部也没有推选。有人认为蒋介石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并不重要,但笔者认为这是孙先生的一种韬略,宝剑是不可以随便示人的。
一大会议刚刚结束,蒋介石就立刻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否极泰来,何其乐也,如果用唐朝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来反映蒋介石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现在做为国民政府实力派的一员,前面发生了那么多的不愉快,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叛乱,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旗开得胜。1924年冬,占据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际,在西方列强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大举进攻广州。蒋介石奉命东征,直捣陈炯明的老巢淡水城,马到成功。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汪精卫接任主席一职。6月,心无旁骛的蒋介石又一举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迭克顽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蒋介石先任潮汕善后督办,后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教导团改编为国民军第一军,蒋介石亲自担任军长,此时的他绝非昔日任人欺凌的吴下阿蒙,已经成长为各方不可小觑的实力派人物。但蒋介石要想成为内的一号人物,摆在他前面还有四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军事部长许崇智、外交部长胡汉民、财政部长廖仲恺。按照党内规则,蒋介石想一下子跃过这四人比登天还难,但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拍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蒋介石再次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
1925年8月20日,高层大员廖仲恺被暗杀于广州中央党部门前。作为总监的蒋介石支持汪精卫驱逐政敌胡汉民出国,便以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逼迫胡汉民出走苏联。不久,蒋介石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住宅保围,指其涉嫌廖案,许崇智仓皇逃亡上海。就这样,素有“蔫豹子”之称的蒋介石突然施出辣手,一箭双雕。
1926年1月,在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两年前不名一文的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蒋介石出任国民军总司令,一跃成为内部举足轻重的二号人物,精卫填海、介石补天是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对汪、蒋二人的期盼。
从此,苏联派出的顾问鲍罗廷、汪精卫、蒋介石联合掌控了国民的领导权。鲍罗廷开始清除中央委员会中反对“联俄”的右翼势力。最终,被鲍所清除的这些“右翼分子”聚集到北京,公开打出了反对联俄容共的旗号,以自认合乎“党统”的议会形式另立中央,派建立。
派通过一系列决议案:《取消派在本党之党籍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开除汪精卫党籍案》。1925年12月16日,还发出第二号训令,提出各级党部都要进行清党,所属党员中有党员者,要开除党籍。训令还提醒大家:如果不在内实行清党,恐怕“再过一年,青天白日之旗,必化为红色矣”。在派的支持下,蒋介石变得有恃无恐,他开始实施新一轮阴谋——打击党势力、苏联顾问团、汪精卫,开辟国民新局面。
1926年3月,蒋介石借助“中山舰事件”,打击党在内部的军事势力。该事件发生后,时任宣传部长的主张,要给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坚决回击。
据时任宣传部秘书的沈雁冰回忆:
中山舰事变的第二天晚上,毛主席同我谈起大局形势,记得主席说了大体以下的话:蒋介石现在掌握的实力唯第一军,而第一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大部分都是有觉悟的。就省城而言,蒋的实力是大的,但就全局而言,蒋的实力是小的。他此番中山舰事件,向我们发动突然进攻,一是威胁,二是试探。我方示弱,他就会得寸进尺。我方强硬,他就会知难而退。故我方万万不能示弱妥协,要坚决同他斗争 。
具体怎么办?把我们当时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在粤、桂边境某地(忘其名),同时说服的“左”派撤出广州,争取第一军外各军反蒋,至少使他们中立。然后名正言顺地声讨蒋介石背叛“统一战线”,破坏国共合作,以武力对武力,逼蒋下台。假若我方退让,则“左”派会由于蒋的威逼利诱而倒向蒋。
向苏联军事顾问团代理团长季山嘉、两广区委陈延年建议。季山嘉坚决反对,陈延年 “不敢作主”,认为此等大事应该“请示上海”。结果,的正确主张并没有被以陈独秀为首的所采纳,而是一味地妥协忍让,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再次得逞。
“中山舰事件”后,从黄埔军校和第一军退出的党员多达250人。、周恩来再次建议把这批党员安插到其他军中,建立叶挺独立团式的军队。陈独秀怕引起新的纠纷,再一次拒绝了这一正确主张。结果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大部分骑墙派趁机倒向蒋介石,一号人物、“左”派领袖汪精卫由此失势。3月27日,汪精卫黯然离职,5月去了法国。
就这样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蒋介石一步步攫取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军总司令、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多种要职,他已经成长为国民政府中掌握党政军大权的一号人物,人称“蒋主席”。
1926年5月,在二届二中全会上,乘胜追击的蒋介石再次提出了新的计划,他的《整理党务决议案》得以通过。该议案规定:
加入中国的党员在中国中央、省、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其数额不得超过各该党部委员数额的三分之一;党员不得担任中国中央各部部长;中国员不得加入党;党须将加入中国的党员名单交中国中央主席保存;党对参加中国的党员的指示,须事先提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方能下达等。
受形势所迫,卸任宣传部长,谭平山卸任组织部长,林伯渠卸任农民部长。
枪杆子战胜了笔杆子,这应该是、蒋介石这两位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第一次交锋。平心而论,当时紧握笔杆子的,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和羽翼丰满、手握军权的蒋介石相提并论。现在回过头来看,假若当时的各项提议能够实施的话,中国党还会遭受到如此大的损失吗?
可惜历史没有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