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凤桂园社区 580513.nync.com 欢迎您!
一、“莱州市”语源简析
“莱州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Lái zhōu Shì”。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59′~37°28′,东经119°33′~120°18′。东与东南和烟台市的招远市、青岛市的莱西市接壤,西与北濒临渤海的莱州湾,南依大泽山与青岛市的平度市为邻,西南隔胶莱河与潍坊市的昌邑县相望。面积1878平方公里,人口86万。市政府驻莱州市文昌路街道府前街,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258公里处。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
“莱州”这个地名词语和莱州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莱州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形成、演变和发展的,从而造就了“莱州”语词及其地名群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莱州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莱州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
莱州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今市境,据考古和记载,早在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莱州府志》等古籍记载:“莱之开辟以来,夷于唐虞三代”。唐尧、禹舜的时候,相传禹把天下分为九州,胶东半岛属青州,称“东夷”或“莱夷”。《尚书.禹贡》:“隅夷既略,莱夷作牧”。注云:“隅夷,地名。用功少曰略。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国。”隋开皇五年(585),本地始称为莱州,州的治所在现城区,莱州之名自此开始。
二、莱州市政区沿革简况
莱州市政区历史上屡经演变。今市境,夏朝,东夷族寒浞封子浇在这里建立过国,治所过城在今莱州市城区北20公里过西村东,是当时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后被夏后灭掉,仍归夏朝,属青州。商时为莱侯国,莱都在今城区西南30余公里的胶莱河附近,属营州。周、春秋时为莱子国。周灵王五年(前567),齐侯灭莱,开始称东莱,属齐国。战国时,齐国在此设置夜(通掖)邑,治所在今城区附近。秦时属于齐郡的东部。汉承秦制而设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掖县,夜邑始称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掖为郡治所。东莱郡领县十七,其中掖、当利、曲成、临朐、阳乐、阳石六县皆在今莱州市境内。东汉,属青州东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东莱郡徙治于黄,领县十三。其中曲成、掖、当利皆在今莱州境内。三国魏时还治于掖。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东莱改郡为国,属青州,领县六,治所在掖。改曲成为曲城。东晋,后赵石勒元年至南燕太上六年(319—410),东莱废国为郡,掖城为郡治,属青州东莱郡。刘宋义熙六年(410),东莱郡徙治于曲城,领七县,仍属青州东莱郡。南北朝时,北魏皇兴四年(470),分青州东部置光州,因掖有光水而得名。延兴五年(475)改为镇。景明元年(500)复州,辖东莱、长广、平昌三郡,领县十四,掖城为光州、东莱郡治所。皇兴中,分曲城县为东曲城县、西曲城县。东魏武定二年(544),分出光州东部设置东牟郡(治所在黄县故城),分出平昌郡隶属于青州。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将当利县和东、西曲城县划归掖县。北周因循北齐。隋开皇五年(585),废东莱郡,改光州为莱州(莱州之名自此始),领九县,掖城为莱州治所。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以莱州为东莱郡,隶属青州,掖城为东莱郡治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东莱郡为莱州,掖城为莱州治所。从掖县分出当利、曲城、曲台三县,仍属莱州。至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当利、曲城、曲台三县又并入掖县。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莱州为东莱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莱州。五代时,梁、唐、晋、汉、周均为掖县,隶属莱州。属河南道。宋沿唐制。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划出掖县东部原东曲城县地和黄县西南部地设置招远县。金天会十五年(1137),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属山东东路莱州。元隶属山东东西道,初属益都路,后改属般阳路莱州。明洪武元年(1368)升州为府,辖两州(平度州、胶州)五县(掖县、昌邑县、高密县、即墨县、潍县),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府治所在掖城 。清因循明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莱州府割出胶州和高密、即墨两县,时领一州(平度州)三县(掖县、潍县、昌邑县)。初期,1913年裁府留道,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留县,由山东省直辖。1938年,日军侵入掖县,县政府解体。1938年,党民抗战,建立了掖县抗日政府——掖县政府,属胶东行署北海区。1940年11月,胶东区党委在掖县成立西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以掖城大十字口为界,以南划出掖县南部成立掖南县。掖县、掖南县均隶属于西海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仍为掖县、掖南县,县政府分别驻掖城和湾头村,1950年5月,改属莱阳专区。1952年掖南县政府迁沙河。1956年3月,掖南县全境并入掖县。1958年11月,改属烟台专区。1983年11月属烟台市。1988年,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为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
三、莱州市地名语词特征
莱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由于有着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古莱州,儒学又较为发达,因而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语词等具有鲜明的特征。
1、古老的地名多 如夏朝时的过国,商朝时的羊角沟、黄家湾涯、浞河,春秋战国时平里店、婴里、淳于,汉时的罗台、狼虎埠,隋朝时的马坊、莱州、东莱,唐朝时的菊寺、钓鱼台,……。作为该市的专名——“莱州”之名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已经使用了1420多年,一直沿用至今。根据对该市1075个自然村和片村村名调查研究和考证,建于千年以上的村有59个(其中夏代1个、商代1个、春秋战国时期15个、汉代6个、晋代1个、隋代3个、唐代5个、宋代27个)。占村总数的5.5%;建村在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的823个,占总数的76.6%;建村500年以上的占考证统计的1075个村的82%。
2、移民建村地名多 明代洪武年间大移民建村的地名多。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明朝洪武二年(1369)前后,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677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63%以上。
3、冠姓氏的地名居多 有的直接命名,如:秦家、赵家、刘家……;有的加方位词命名,如:前邓家、后邓家……;有的加地名命名,如:埠南尹家、毛家涧、沟子杨家;有的加当地的有名的庙宇、地名命名,如:保旺秦家、上官刘家、元岭王家、城后万家……;总之,按姓氏命名的村庄在莱州市569个,占全市村庄名称的53.3%以上。
4、衍生地名多 古迹派生地名和联系自然地理实体形象命名的地名居多。如:亭子、五佛刘家、军寨址、附马茔、罗家营、岳里、朱桥、阳关、寨里徐家,这类村名共有652个,占全市村庄名称的60.7%以上。
5、体现莱州的地名文化的多 莱州的地名象活化石一样,印记着历史的沧桑。地名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秦皇汉武、文治武力都在莱州的地名中得以保存和体现。如:
浞河 记载了这条河为夏代寒浞带领开挖的河。
过西 公元前六百九十四年,方、国二姓居此立村。据《掖县全志》载:“过亭,城北四十里,夏寒浞子浇封地。今乡名过西,临过以此”。
婴里 战国时期,即有人在此居住。古传,此地系齐国宰相晏婴故里,故名婴里。
平里店 祖传,邻村婴里系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的故里,人们为纪念政绩昭著的晏婴,曾在此修建一座长亭,后逐渐发展成村,故名平仲故里店。明末,演变为平里店。
淳于 战国时,周赧王五十八年,赵姓由青州迁此立村,因该地有齐国大臣淳于髡之墓而得村名淳于。
三山岛 位于城北27公里的渤海湾畔,原是海中岛屿,后经沧桑之变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三山毗连,俯临海岸,自古便有海上“三神山”之称。史载,秦皇、汉武都曾为求不死药来此祭祀、揽胜。三山,中峰稍前,东西山峰拱立相依,山势北陡南缓。峰顶有一平坦盘石,凿有酒樽9个,筷印1双,掌模1只,这便是世传的秦始皇到此设坛,注酒礼祀阴主的地方。汉武帝在此建过“三山亭”。
朱旺村的临朐故城 史载:西汉高祖四年(前203),曾在这里设临朐县,这里是临朐县城,隶属青州东莱郡,郡治掖县城。
罗台 汉武帝刘彻曾在此筑“行乐台”一座,建“万岁亭”于其上,亭内修有罗汉像,故又称罗汉台。
驿道 此地古时为官府传递公文的人途中休息之所,称为驿站。东晋太元年间,王姓由青州迁此立村,取名驿道。
马坊 《莱州府志》载:隋大业七年,为东征高丽(今朝鲜),官府征调三十万夫役,“敕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总管元宏嗣造战舰三百艘于东莱。”当时曾在此处喂养过役马。大业十一年,孟姓居此立村,取名马坊。
钓鱼台 此地地势较高,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临河垂钓。因此,取村名钓鱼台。
马台石 此村村西路边有一块长条石,据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曾路经此地,踏此石上马,由此取村名马台石。
大宋 宋朝时,宋姓由曲阜迁此立村。相传,此地有一座“广严禅寺”,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寺内居住,故得村名大宋。
饮马池 原村址在饮马池水库一带,此处有一泉水,名后池子,清澈见底,红鲤成群;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饮马歇息,并在泉边石崖上留有马蹄印。
卸甲庵 此地原有一处尼姑庵,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率军作战到此,曾在庵旁卸甲休息,故取村名卸甲庵。
留驾 此地原有一座玉泉寺。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寺中留宿,并在寺旁用鞭杆搅井一眼,以取水饮马。因此村名留驾。
扬务沟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该村南一条河沟中操练军队,故称此沟为演武沟。后赵匡胤作战失利,被追击至此沟,天忽降大雾,遂得以脱险,沟名由此改称扬务沟。
附马茔 元初,有一位岳姓附马在此病故,崔姓居此看守坟墓,后逐渐发展成村,取名附马茔。
莱州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发达,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是齐鲁文化荟萃之地,莱州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为我们保留了难得的民族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莱州灿烂的地名文化。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莱州地域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明,早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代寒浞封子浇建立过国(过城在今过西村东),是当时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就是胶东半岛与内陆的商品交换中心。从那时到现在,已有2200多年。在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这里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是胶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先后为东莱郡 、东莱国、光州、莱州、莱州府的治所。东莱郡辖区,几乎占有整个胶东半岛;莱州府,辖平(度)胶二州和掖、潍、昌(邑)、高(密)、即(墨)五县。这里物阜民丰,许多年前就有“南有苏杭、北有掖黄”(意为南方有苏州、杭州,北方有掖县、黄县——现在的莱州、龙口)之美誉。
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被称为楷隶之极的魏碑——云峰山摩崖石刻蜚声海内外,大基山、寒同山神仙洞道教文化遗存源远流长,清代清廉自重的莱州太守杨震,忠贞不屈、甘为一城人献身的莱州知府朱万年,清忠耿亮的大学士毛纪……汇成莱州市历史文化的绚丽篇章。
(一)文物古迹
莱州市古迹很多。古时候,秦始皇、韩信、汉武帝、宋太祖、宗泽……,都曾经到过莱州,并留下祭祀阴主、会神祈雨等优美故事。苏东坡路过莱州,游山观水,见景生情,留下多个诗篇。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也是在这里装订成册。
莱州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有新石器遗址3处,故城遗址8处,古墓4处。为山东省文物大县之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1、古遗址
(1)文化遗址 蒜园子新石器遗址,出土夹杂红褐陶、灰褐陶、红陶、泥制黑陶盆形鼎、罐形鼎,有附加堆纹纹纹饰的陶片及石斧、石锛、石磨棒等石器。关家桥新石器遗址出土残半月形双孔石刀、残扁平石器、红陶片。西大宋新石器遗址出土残石刀和夹砂红陶片等。经国家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中、晚期遗址。证明他们都是莱州市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2)古城址 夏过国都城遗址、商沙丘城遗址、当利故城遗址、临朐故城遗址、阳乐故城遗址、阳石故城遗址、光州故城遗址、曲台故城遗址。汉代当利故城遗址出土铜器有:正方形刻字铜印、铜狗、铜铺首、铜镜片等,货币有五铢钱、货泉、货布、大布黄千等,铁器有釜、铁权、匕首、矍、铲等,陶器有瓮、壶、盒、扁壶、豆等残件,有长方、正方、弧形砖和子母口砖,有筒瓦、板瓦和圆形、半圆形瓦当等,饰文字、鸟兽、云纹等图案。其他出土文物分别有绳纹、布纹陶片,五株钱、刀、剑等。这些在两千到四千年前的故城遗址和出土文物,分别说明四千多年和两千多年来,在莱州大地上演绎着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参与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
(3)大基山道教遗址 大基山,又称东莱山、掖山。《史记》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东莱山即大基山,海拔300米以上的峰顶10个,主峰海拔478米。《掖县志》记载:“掖水出焉,中为邃谷曰道士谷,刘长生修真处也”。此处群峰环抱,中为幽谷,谷呈葫芦状,方圆近5公里,群山环列,白云缭绕,峭壁陡立。谷西南至东北角一条小径蜿蜒穿谷而出。此处自古被称为“郡之甲胜”、“一郡之最”。谷中大基名泉,泉声丁冬似琴,是古掖县八大胜景之一。历有道士、道姑在此修身养性。宋末元初,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处机曾在此,并在西侧摩崖留有题刻,故此山谷称为道士谷。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512年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友来此山中谈经论道,吟诗挥毫,设仙坛五处。道士谷东北端一孤峰,巨石崔巍,形若花冠,人称“莲花盆”,盆内刻有“玄灵宫”三字。道士谷中的先天观,由全真道随山派创始人刘长生所建。金承安年间,刘长生奉金帝御旨在道士谷建观,注经传道,并书法刻石,直至羽化。
(4)寒同山道教遗址 寒同山,西连云峰山,北依大基山,主峰海拔337米,是云峰山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莱州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发源于此”。《掖县志》记载:“寒同山,光水出焉,俗名神山,有洞七,石像四十有九(今仅见36座石像),山阴有姑洞亦有石像,元时皇姑学道之所,山脉连神山文峰高望,东西共九峰,又名九仙山”。在山腰巨大的崖壁上,凿有六处道家石窟,称“神仙洞”。寒同山石窟建于金元,道家造像造型古朴,线条明快,是研究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据碑文记载,神仙洞系全真教七真人之一——刘长生宋德方所开凿,刘长生曾在此山。洞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洞较大,下层两洞较小,6座石窟名为“长春洞”、“虚皇洞”、“五真洞”、“七真洞”、“真官洞”、“刘祖洞”。石雕造像材料均为雪花白大理石,雕像精细,造型圆润,或坐、或卧、或垂目论经,造型传神,肃穆端庄。在长春洞中,陈抟道祖卧睡正酣。寒同仙洞为县内八景之一,在《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均见记载,甚至名传东瀛日本。金末元初,全真教著名大师邱处机、刘长生等都曾在此造观修真,并从这里率徒周游九州。寒同山神仙洞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石刻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位于莱州市区东南15里处,海拔326米,因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形同笔架,又称笔架山。其西连高望山,东接寒同山。站在云峰山顶,可北望沧海,南眺群峰。虽海拔仅300余米,却山岩耸秀,林壑优美,景色宜人,更以其拥有众多的北朝刻石而蜚声艺苑,驰名中外。这些北朝刻石为南北朝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手书碑记、诗赋、题名等,是书法艺术的稀世珍宝。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7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另有宋、明清刻石18处。除一处明代石刻在山阳,其余均在山阴与极顶。刻石多处在突兀岩石侧面,以山势取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由山腰散布至山巅,形成天然碑林。其中最负盛名的《郑文公下碑》,刊于永平四年(511),刻面为一巨岩自然平整断面,稍经加工,高2.65米,宽3.67米,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碑文正书51行,每行29字,计1243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父亲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堪称一代名作。由于石质坚优,刻工精巧,刻石虽距今近一千五百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全国书苑的一支奇葩,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云峰山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被誉为“隶楷之极”,被日本书法界评为“中国名碑第一神品”,是研究我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事件
在莱州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此地域上的历史事件,浩如繁星。它们记录了莱州人民生存繁衍、创造文明前进的脚步,记录了历史沿革,记录了战乱、灾祸和磨难。因篇幅所限,仅举几件简述如下。
1、秦始皇三山祀阴主 秦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海上,祀阴主于三山,并于峰顶盘石凿酒樽九个。
2、汉武帝三山祀阴主 汉元封二年(前109)春大旱,汉武帝到县城东北的万里沙处祈祷天神降雨,并至三山祭祀阴主。
3、朱万年守城 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莱州知府朱万年闻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二月初一,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抵城,初三,叛军步、骑万余,兵围莱州城。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协同谢琏戮力同心,坚守孤城。兵变消息震惊朝野,朝中剿、抚之议争执不下。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朱万年受降被缚,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城上军民见状,弩炮齐发,毙敌过半。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拒敌。直至朝廷撤逮主抚罪吏,八月十九日援军至而围解。朱万年获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自此,“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便流传开来。
4、杨震以“四知”却金 汉永初二年(108),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途经昌邑县(今金乡县)。因在荆州刺史任中曾荐举过才华出众的秀才王密为昌邑县令,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于暮夜之中赠十斤黄金致谢,杨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了所赠的黄金。杨震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莱州府署修了“四知堂”以示纪念和颂扬。
5、洪武年间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明朝洪武二年(1369)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677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莱州市村庄总数的63%以上。
(三)历史人物
莱州市壮丽的河山,富饶的土地,哺育出了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人民。他们为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名代表人物有:西汉易学大师“费氏学”的开创者费直;东汉创制“子邑纸”的左伯;世界上第一个记述珠算的三国数学家徐岳;不畏权贵,敢于犯颜直谏的晋代尚书左仆射刘毅;攻陷京城,俘获晋怀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王弥;力主抗金,与奸相秦桧进行了坚决斗争的南宋参知政事辛次膺;“金元七子”之一的道教领袖刘长生;“名重当代,泽被后世”的明代大学士毛纪;明代大书法家,“神笔”刘耳枝;为官清正,为民伸冤,具有海瑞之风的清代监察御史李森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清代名士翟云升;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吕海寰;毁家纾难的先驱邱丕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王德泰;全国著名帽庄——“盛锡福”创始人刘锡三;爱国实业家双合盛股份无限公司总经理张廷阁;还有现代国际知名理论物理、核物理学家卢鹤绂;全国著名戏剧学家马少波、虞棘;著名画家王式廓;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杰出代表徐建春及解放军优秀指挥员马杰、王成斌等等,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也出现了一些形成坏影响的反面人物,如军阀张宗昌、资本家刘子山等。
费直(生卒年不详) 字长翁,东莱郡(今莱州市)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今单县境内)令。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治《易》,称《古文易》。“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即《易传》“解说上下经”,开训诂学史上以传附经之先河。后西汉经学家目录学鼻祖刘向(约前77—前6)认为“唯费氏经与古文同”。东汉时期,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指解释的著作),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三国以后费氏学大兴。今本《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
左伯(生卒年不详) 东莱掖县人,东汉末年著名造纸专家,“左伯纸”的创造者。左伯自幼聪慧勤奋,是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他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感到蔡伦的纸(蔡侯纸)质量还应进一步提高,便与学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汉以来的造纸技艺,总结蔡伦技艺的长处和不足,改进工艺,造出新纸。他以树皮、麻头、碎布、破鱼网为原料采用新工艺造的纸,纤维细腻厚薄均匀,光亮整洁适于书写,深受文人墨客欢迎,被称为“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文房“三大名品”。
徐岳(?—220) 字公河,东莱人,东汉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授于徐岳。 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 ”,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中书令阚泽,“ 乾象历”遂在吴国实行。他搜集我国先秦以来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著作。在《数术记遗》中,徐岳在中国也是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为珠算定名。
刘伯根,王弥 刘伯根(?—306)、王弥(?—311),东莱(今莱州市)人,西晋末年北方农民起义军首领。刘伯根曾任“巾弦”县(今黄县西南)令,光熙元年(306)利用宗教作号召组织万余人起兵反晋,自称“巾弦”(注:“巾弦”为左右结构的一个字)公,王弥从之,被任命为长史。二人率部袭取临淄(今淄博东北),击退了青州都督、高密王司马略前来的军队。不久,起义军被青州刺史、宁北将军王滹打败,刘伯根被杀。王弥率领残部退守长广山(今莱阳东),休整补员后,再度出山,王弥弓马娴熟,臂力过人,号称“飞豹”,有勇有谋,数战皆捷,杀长广太守宋罴、东牟太守庞伉,连下青、徐二州、直逼兖州,兖州刺史苟唏闻讯弃城而逃。永嘉二年(308),王弥率领数万义军在连克泰山、鲁国、谯、梁、陈、汝南、颖州、襄城等州郡后攻下许昌,大军直逼京都洛阳。晋帝急令各路兵马解围。王弥认为“晋兵尚强,不易取胜”,只安营布防而未发动进攻。时匈奴人刘渊和羯人石勒等也相继起兵,在中原发展很快。王弥投靠刘渊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封东莱公。永嘉五年(311)六月,王弥在克襄城之后攻进京城洛阳,活捉了晋怀帝。但刘曜怨他不等自己攻进京城,石勒更忌他的骁勇。同年10月,王弥与一小部分部属移军青州途中,被石勒派兵偷袭杀害。五年后,西晋灭亡。
刘毅(?—285) 字仲雄,东莱掖县人,西晋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清正刚直,好臧否人物,很为时人信服。魏末任司隶官,为政竭忠尽职。在晋初险恶的局势中“言不苟合,行不苟容”。任司隶校尉时,敢于“纠正豪右”,压抑世族豪强势力。深为时人称道。向晋武帝写下了《宜罢中正疏》,力主晋帝“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刘的建议虽未得晋武帝采纳,但在那时就能深刻认识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并力主废弃,足见其高远的目光和过人的智慧。70岁告老归第,授光禄大夫衔。晋太康五年(285)卒。有《文集》两卷传世。
王景(889—963) 掖县人,五代、北宋时名将。少年时即倜傥无羁,善骑射。历仕梁、晋、汉、周,累破契丹,为护节度。后周显德元年(954)封褒国公,次年周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又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大破蜀军,斩首数万,进封凉国公。北宋改元,太祖为其加太保,封太原郡王,卒赠太傅,追封凉国公,谥号无靖。他为政宽缓怀素而极有主见,尤善施抚、赈之策。
辛次膺(1091—1170) 字起季,掖县人,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绍兴年间任右正言,力主抗金,曾前后七次上疏劝谏高宗接受宣和、靖康年间的教训,不与敌议和。宋、金和约达成以后,辛次膺义愤填膺,上疏抨击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史称“渡江以后,直言之臣以次膺为首”。终因势单力薄,为秦桧忌害,被削职为民,流落乡里达20年,直到孝宗即位,才被再次起用,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力主抗金不懈。
刘长生(1147—1203) 名处玄,字通妙,以号行,莱州武官村人,金代著名的道家“全真派七真人”之一,全真道随山派创立者。金大定九年(1169)春,被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收为关门,赐以名号。出家后,随师傅至昆嵛山烟霞洞、终南山,王重阳羽化后。刘长生回到故乡,居武官灵虚观,创立全真道北七真派之一的随山派,收徒讲注《道德》、《黄庭》、《清静》诸经。金明昌六年(1195),刘长生与邱处机等道侣七人至崂山传道,独留太清宫。承安二年(1197)冬,金章宗派使者以隆重的礼节将刘长生召赴京都,待为上宾。数月后刘长生携旨返回故里于大基山道士谷修建先天观。刘长生精诗词书法,武官、大基山都有他的诗刻。迎祥观亦曾有其手书“蓬莱”二字。元时国戚皇姑多在此观修道,明洪武中易名青罗观。武官遇仙园碑前书“遇仙园”、碑阴书“遇仙楼”字大逾斗,笔势如龙凤翻舞。泰和三年(1203)二月六日羽化,年56岁。元至元中赠辅化明德真人。著有《道德经注》、《阴符经解》等。
刘迎(?—1180) 字无党,号无诤居士,东莱(郡治今莱州市)人,金代著名诗人。初以荫试部椽,大定十三年(1173)以荐书对策为当时第一,大定十四年登进士第,任完颜永成邠王府记室,后改任太子司经,深得世宗和太子完颜允恭器重。“代劳者歌”是他诗作的最主要特点,这个特点在《淮安行》、《河防行》、《修城行》、《推车行》、《败车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刘迎诗文当时就很受推重。金章宗曾评论:“郝俣赋诗颇佳,旧对刘迎能之,李晏不及也。”刘迎的诗文乐府集《山林长语》曾作为金朝国学刊行。金人元好问《中州集》曾收录刘迎诗75首。今人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也收了刘迎词4首。在现在的教科书和试卷中都选录有他的诗词,在全国各地也都流传着他的不少诗词作品。大定二十年随皇上至凉陉,因病去世。
毛纪(1463—1545) 字维之,掖县城里人,明代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父毛敏博学忠直,曾任杭州府教授,晚年退归,名重乡里。 毛纪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放榜解元,翌年中进士后授翰林,孝宗弘治初为检讨、侍读。曾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后任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1515)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后兼东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因迎驾明世宗有功,毛纪被明世宗加为伯爵。有《鳌峰类稿》等多部著作,并纂修成第一部《莱州府志》8卷,嘉靖十四年刻印发行。逝后赠太保,谥文简。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毛阁老的许多传说,蒲松龄的《姊妹易嫁》就是其中之一。
赵焕(1541—1619) 字文光,号吉亭,掖城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乌程知县,后调任工部主事,再改任御史。后任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不久改任工部右侍郎,进吏部左侍郎,获准离职还乡。16年后奉召任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后又兼吏部尚书。时神宗怠于政事,曹暑多空,“六卿止一焕在”,身兼二任,户、礼、工三部只一侍郎,兵部连侍郎也没有。都察院已八年无正官,赵焕多次上疏要求增补官员,神宗未允。是年八月,神宗用赵焕为吏部尚书,采纳赵焕的意见,各部各任命侍郎,又考选补充给事中、御史。死后熹宗赠太子太保。
刘重庆 (1579—1632) 字幼孙,号耳枝,掖城人,明末著名书法家,官至户部右侍郎。幼,家贫,居大泽山红庙石屋内苦读,无钱买纸.采来柿树叶习书不辍。后人曾赞:“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空山柿叶稀”。书法名震京师、宫廷,曾有“飞笔填点”的传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后升为御史,因不依附宦官魏忠贤被诬罢官。崇祯改元再任御史,上书将魏逆奸党李永贞、刘若愚、李实逮捕。后任大理通政,升户部右侍郎。孔有德兵变围莱,刘重庆三次上疏,陈明莱州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及莱地失守将造成“南北中梗”的严重后果,备述莱州阖城军民浴血奋战、死守孤城的壮烈情景,怒斥兵部不作为,请求皇上调边关精兵速援莱州,并自请降为御史督师赴莱,与莱州军民同生死,共存亡,情词恳切。但兵部熊明遇主抚,刘重庆主剿力争不得,郁愤成疾,崇桢五年(1632)七月初三卒,年53岁。
朱万年 (?一1632) 宇鹤南,贵州黎平府开泰(今贵州锦屏县)人,明崇祯四年(1631)任莱州府知府。李九成、孔有德兵变时为保卫莱州城壮烈殉难(事迹见前“朱万年守城”)。至今当地七巧节提前一天,就是为了七月七日纪念朱万年。
王应豸 (1580—1632) 字惠文,掖县王家楼村人,明代蓟门巡抚。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黔南战乱起,皇帝命应豸带十万帑金犒军。王应豸到后将战乱很快平复。归京后升为郎中,再升关内副使。任内劾巢丕昌,深挖护城河,环山开凿几十里长的沟渠,边关面貌为之一新。崇祯改元,王应豸被任命为蓟门巡抚。他审时度势,建议皇帝将安营地由遵化改为喜峰,并增兵万余驻防龙井、大安、马兰等军事要冲,关外清军闻知各要塞明军兵精将强,戒备森严,数年不敢来犯,蓟门百姓遂得安居乐业。皇帝曾有“天下巡抚果如王应豸者,何虑天下不安”的赞语。1632年被诬陷杀害,年52岁。
李森先 (?一1660) 字琳枝,号滟石,掖城人,清代名御史。少年时即以文章著名,明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官博士。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任农民军祠祭司从事,清入关后被举荐任职,顺治二年(1645)由国子学博士考选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因“耿直敢言,不避权贵”,在御史任上曾被三次罢官,两次下狱。在大学士冯铨一案中,李森先言词激烈,被多尔衮以“结党谋害”罪名革职归里。他给自家城南阁外住处取名“椒雨园”(椒雨,酒之辛者),饮酒吟诗,豪放不羁,性情离世脱俗,颇有竹林之风。其诗句“倾樽浇块垒,狂啸拔笼藩。”可看出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心态。第三次官复原职后,到任河南巡察荒情。十六年卒于河南汝州。有《椒雨园集》、《李森先谏草》一卷、《天中记游》二卷留世。
张士保 (1805—1879) 号菊如,掖城人,清代著名画家、学者。道光十二年(1832)选为副贡。同治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历下李清照故居设尚志堂,遍请“齐鲁穷经之士”来济讲学,张士保“巍然居首”。光绪四年(1878)被选任临淄教谕,卒于任上,终年75岁。张土保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行、楷,篆、隶无所不精,尤以钟鼎文见长,而最享有盛名的则是他的画。他画的山水花鸟,取意旁枝别出,匠心独具,人物画更是笔道古雅,形态静穆,深得陈洪绶、崔子忠一派承宗古法的真传。其代表作有《云台二十八将图》、《罗汉图》、《古木高士图》(仿程穆倩)以及为陈晋卿作的《执砚图》和《太常仙蝶图》等,后被收入《日本现代名画目录》、《知鱼堂画录》和《张菊如评传》等书中。张士保还曾画过《百驴图》、《四君子》、《放爆竹》、《鹿鹤同春》、《金鱼缸》等窗花稿样。其著述有《南华指月》6册,《南华外杂篇辨伪》4册,《楞严义贯》8册。
林凤官 (1817—1895) 字蔼人,掖城东南隅人,清代书法四小名家之一。幼年丧父,靠孀居的母亲手工纺织供给读书。道光十七年(1837)选为拔贡,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任劳任怨,深受上司倚重。他生性耿介廉正,不事钻营聚敛,其女儿、儿媳给鞋铺纳鞋底维持生活。晚年出任山西平阳知府,十分注意抚恤饥民,培养人才,深受百姓拥戴。林风官书法艺术独具一格,融晋、魏,唐、宋书法艺术于一体而自成一家,其字雄浑稳健,潇洒超脱,形神兼备,与何绍基、牟所、毕道远并称“清代四小名家”。还以擅画风竹、雪竹、雨竹出名。但他一生惜墨如金,不多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少。
翟云升 (1776—1860) 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人,清代著名语言学家、书法家。自幼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避席”。童子试得第一名,嘉庆五年(1800)中举,道光二年(1822)登进士第。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中举后任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中进士后授广西知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任;相国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未赴。一生潜心著述。人评“说文拟严(可均)、段(玉裁),音韵比顾(炎武)、江(永),训诂等郝(懿行)、王(引之)”。他精于书法,尤工隶书。著作以《隶书大字典》名印行。他书写的东海神庙碑,笔意传神,笔力苍健,拓本流传甚广,已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典范。
邱丕振 (1885—1914) 名天作,以字行,掖县大珍珠村人,同盟会员,辛亥烈士。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济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选派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在日本与五兄邱砥之联合部分学友共创“利群社”,宣传思想,鼓动推翻清王朝。后创办“公学”,招收学生、培养人才;创办公司和印刷所等筹措资金,为做准备。辛亥爆发后,邱丕振偕八弟典五、九厚、十弟绍尹,谒徐镜心,在烟台共同组建“共和急进会”,因形势所迫转移大连。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廿六日,邱丕振与徐镜心率队攻入驻登州清廷水师营,生俘统领王步青,光复登州,成立山东军政府。先任山东军政府司令后改登州军政分府司令。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案发后,邱丕振组“革新会”讨袁。二次失败,去天津组织武装,准备大举起义,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还研究改进枪械,设计了一种新式连发枪并绘草图,还写下了《告国人书》。1914年l0月26日,在济南被袁世凯杀害,年仅29岁。
吕海寰 (1843—1927) 字镜宇,掖城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草约,他将拟稿 “洋货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等,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补救。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以在被扣留检查为由要求赔偿损失一案均处理得有理有节,中外钦服,遂以善办外交闻名。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其凡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回国后督办津浦铁路,解决了浦口站、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吕海寰任常镇通海道时即曾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创设保婴局、救生会,开浚船坞等。于1904年3月10日在上海组织正式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该会属慈善性质,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日俄战争两年间,共救护46.7万余人出境。光绪帝曾发上谕“颁发内银十万两”作经费,以为褒奖。三十三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辛亥爆发,他会同他人办理战地救护事宜。其间大清红十字会改为“中国红十字会”,于十月廿五日派出医疗队驰武汉、武昌一役,治疗伤者数千人,掩埋尸骸8千余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红十字会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政府以总统令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进行多次救灾,成绩斐然。
早在红十字会初创时期,吕海寰即为中国加入国际红十字组织多方奔走,在吕海寰的不懈努力下,1912年1月1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通过承认中国红十字会。1919年7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各国红十字协会(现称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了国际救济活动。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次年归葬家乡。著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庚子海外记事》4卷。
赵尔巽 (1844—1927) 字次珊,号无补,清史馆馆长,《清史稿》主编。原籍辽宁铁岭,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历任御史、湖北乡试副考官,新疆布政使、山西巡抚、盛京将军、四川总督、东北三省总督等职。督川时期奏设“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一年时间财政裕平。对凉山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设“平夷局”联络民族间感情,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1914年3月,赵尔巽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以后,组成纂修班子,开始编修清史。时值军阀混战,经费紧张,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了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来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当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卢景贵 (1891—1967) 字介卿,掖县梁郭卢家村人,机械学、天文学专家。1913年选送美国意利诺大学留学,获机械科学士学位,进普度大学机械科攻读硕士学位。1918年任奉天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主任教授、四洮铁路局长。1928年兼任东三省交通委员会路政主任委员。1932年被政府聘为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专门委员,同年东三省交通委员会裁撤,愤而闭门著书。有《高等天文学》(中华书局出版)、英文译著《卜朗氏月理初编》出版。有《卢氏汉字声韵之研究》、《曹氏八卦掌谱》等著作稿。1947年被聘为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会顾问。1956年,著成《蒸汽机车学》稿。
郑耀南 (1908—1946) 掖县平里店郑家村人,名盛宸,号耀南。掖县党组织和三支队创始人。学生时多次组织学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旧教育制度。1928年加入中国党。1930年秋,掖县委员会成立,郑耀南任,创办党报《红星》,并兼任主编。曾参加了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任秘书、参谋等职。同盟军失败后,他辗转龙口为商,后转移东北从事活动。后回到掖县,任胶东临时工委教育宣传委员兼党刊《战斗》主编。他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任军事委员。1938年3月8日,郑耀南带领“民动”在城北玉皇顶举行武装起义,摧毁日伪政权,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军政委员会,任三支队支队长兼军政主席。与三军和编后,先后担任六十二团团长兼蓬黄掖警备司令、二十一旅旅长。1939年10月,郑耀南被派赴延安,进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秋调一局工作。长期艰苦的斗争使他积劳成疾,患腰椎结核,仍带病坚持工作、学习,1946年2月23日在延安逝世。
王式廓 (1911—1973) 字子容,掖县西由街西村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先后有《寒鸦栖枝图》、《总动员》、《保家卫国》、《台儿庄大捷》、《游击队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平型关大战》、木刻《开荒》、《二流子的转变》、素描《进边区》、《读报》、《参军》、《井冈山会师》、《发现者的夜晚》等油画及大型素描《血衣》。
李登海(1949.11—) 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代表,第八、九届全国,全国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种业界誉为“玉米大王”, “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 由于在玉米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他相继获得了包括“星火计划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大奖。他从1972年开始进行高产玉米研究,已培育出近百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掖单”、“登海”两个系列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力品种。由他选育的紧凑型玉米种,使我国的玉米产量从亩产700公斤提高到1100公斤,使中国玉米生产跃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2005年10月17日,李登海以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超试1号”再次创造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亩产达到了1402.86公斤。由他研究成功的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累计推广8.1亿亩,增产粮食800多亿公斤,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张宗昌 (1882--1932) 字效坤,路旺镇祝家村人。18岁时闯关东,到哈尔滨一带淘金。曾参加日俄战争,当过土匪,继而流落到海参崴,当了华商总会门警的小头目。辛亥后,张投机,暗拜李征五为师,被编为军骑兵团,张任团长。1913年7月,袁世凯“二次”。张宗昌所在三师奉命扼守徐州,战败。他见无望,便只身投降辫子军张鞑,当了冯国璋的侍从官长。1916年5月,张宗昌被袁世凯以40万元收买,派人潜沪刺杀了陈其美。1922年2月,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被委以高参。5月,张宗昌率部为张作霖平定高士傧、卢永贵之乱,被委任为吉林省防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兼绥宁镇守使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张又乘乱收编了装备精良的白俄军五六千人,编为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驻防奉天。从此,张宗昌成为奉系军阀的实力派人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宗昌被委为副军长,后因战绩显赫,被推为第一军军长,拥兵10余万。1924年11月,张宗昌率军进攻江苏齐燮元,沿津浦路南下,长驱直入,进攻南京。齐军弃城逃往上海,张收编齐部2万余人,并进逼上海。段祺瑞发布命令,加授张宗昌陆军上将军衔并任命其为苏皖鲁三省剿匪司令。1925年4月,段棋瑞任命张宗昌为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督鲁三年,横征暴敛,贪杀,勾结日寇,穷兵黩武,给山东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1928年4月,张宗昌率部企图阻挡国民军二次北伐而被彻底打垮,亡走大连,旋赴旅顺,后寓居日本。1932年9月.张窜回山东以图东山再起,被韩复榘派人刺杀于济南火车站,卒年50岁。
二、地理文化
莱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独特的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1、地形
莱州拥山海之利。地势自东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阶式下降。其中低山占10.25%,丘陵占48.12%,平原占41.63%。
2、山脉
境内有云峰山、胡家顶、大泽山、九顶莲花山、大基山、凤凰山、黄山、鹏鹤顶、游优山等主要山峰55座。
3、水文
有南阳河、王河、朱桥河、龙泉河、苏郭河、龙王河、沙河、胶莱河等河流16条,除胶莱河外,其余河流皆发源于本市的东南山区,源近流短,属季节性河流。海岸线长108公里,百里海岸沙滩连绵,海水澄净。有三山岛、石虎嘴、刁龙嘴、海庙后、虎头崖、太平湾等自然港湾,皆为人间佳境、旅游胜地。莱州湾浅海水域离岸6公里,有一面积为0.35平方公里的芙蓉岛。
4、气候
莱州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莱州自然资源丰富,堪称藏金埋玉之地。已发现矿产资源30多种。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黄金、莱州玉、滑石、菱镁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磷灰石、钾长石、萤石、铁、银、铜、铅、锌、钼等。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首位,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卤水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农副产品有粮、油、肉、蛋、蔬菜、水果、葡萄、大葱、月季花等等,以品种优、产量高闻名遐迩。故莱州有“山东粮仓”和“月季之乡”的美誉。海产品有蟹、鱼、虾、贝、藻等300余种。其中对虾、梭子蟹、文蛤、大竹蛏被称为莱州“四大名鲜”,举世闻名。
(二)经济概况
近年来,莱州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既快又好、协调发展的态势。年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平均年增长1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近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1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已经达到27211元。是山东省 30个经济强县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农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加速升级,产业特色开始形成,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279家,年工业总产值达229.5亿元。莱州是中国黄金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能力占全国黄金产量的 13.4%,占山东省黄金产量的52.7%。 金仓矿业公司、天承生物金业公司和焦家金矿在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指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后,精炼的品牌国际产品黄金产销两旺。莱州已成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由于石材资源丰富,加工设备先进,首都广场、中华世纪坛、北京、上海、深圳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都闪烁着莱州石材的风采。2003年4月,莱州被中国石材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石都”。总投资30亿元集生产与贸易于一体的“中国(莱州)国际石材城”使莱州成为亚洲的石材集散地。莱州是全国日晒盐出口基地和中国北方盐化工生产基地,年产原盐 100 万吨,纯碱 6 万吨,溴素 8000 吨,溴系医药中间体100吨。目前,莱州制盐、制溴等生产工艺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全面增长;旅游业持续升温。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增长。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4.8亿美元。财政税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年总收入达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5546元。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6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亿元。
进入“十一五”,莱州经济着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打造“两带五区”,建设加工业基地,做大做强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到2010年,二产增加值将达到282亿元;莱州港口建设正在完成5个5万吨、2个3万吨和3个2万吨的泊位建设,完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3千万吨;莱州的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开发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建设临港区、膨胀中心镇”发展,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
莱州市市域区位优越,是联结山东沿海开放前沿城市与内地后方的枢纽。古时的官道在市区交织成网,而且处在京城连接胶东半岛其他沿海古县的要道。现在村村通公路,境内有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沿海有莱州港。交通方便。
(三)名特土产
1、海产品
莱州盛产海产品,其中尤以梭子蟹、大竹蛏和西施舌最为著名。
(1)梭子蟹 俗称大蟹子。因背甲隆起三个疣瘤,整体似梭子形,故学名为三疣梭子蟹。莱州湾滩缓波稳,适合蟹子的潜沙习性。境内胶莱河、沙河、王河等十几条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海,促使浮游生物繁衍,给蟹子准备了充足的饵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莱州蟹个大丰满,格外鲜美,名扬中外。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母蟹便从黄河口以北的越冬场,陆续向莱州沿海港湾、河口览食、繁殖。母蟹蹬籽前肉肥膏满,大者斤余重。产卵后体弱肉瘦,香虽不如前,鲜度却有增无减。盛夏前,公蟹从越冬场成群结队,姗姗横行而来,到近岸觅食,寻求配偶。此时,公蟹体重多肉,质量优于母蟹,故有“春吃团脐(雌),伏吃长脐(雄)”之说。待中秋节之后,莱州蟹日渐丰腴,至霜降前后,个个都脂膏盈甲,壳满肉肥,当地谓之“顶盖肥”,是一年中食用的又一最佳季节。
莱州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营养价值颇高。由于政府采用增殖放流,自然资源有增无减,莱州年产蟹500万公斤以上,销往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蟹罐头和冻蟹远销香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2)大竹蛏 竹蛏属贝类,莱州沿海的胶莱河至过西的浅海区出产颇多。皮薄肉嫩,味道鲜美,是很受人们欢迎的营养珍品。当地妇女产后奶水不足,以蛏子汤催乳。全市有资源面积数万亩,品种有大竹蛏、细长竹蛏、小竹蛏等四种。捕捞方式多由一个个有经验的渔民带竹杆和钢丝的钓钩从浅海滩涂或深水海底一一钓出,年产300多吨。
(3)西施舌 以我国古代美人西施命名的西施舌,属贝类,是一种双壳软体动物,个大、壳薄而光滑,壳顶泛紫红色艳光,象西施红润的面颊,分外俏丽。莱州沿海均有分布,尤以三山岛至胶莱河口一带最多。西施舌营养丰富,其足肌肉白嫩细腻如舌状,味道鲜美,可作多种佳肴。
2、月季 莱州被称为月季之乡。明朝洪武(一说永乐)年间,四川有一对年轻夫妻迁到莱州城北定居下来。他俩酷爱养花,把离乡时所带的月季栽种在这里,从此,这个村便得名花园。后来,这庄的月季繁衍到周围村庄。现在,全市栽培月季的村庄有100多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栽植,莱州成为月季生产基地,每年向全国各地提供月季数百万株,因而有“莱州月季遍天下”之说。现有300多个品种,其中古铜妆、羽士妆、虢国淡妆、飞燕新妆为传统名品“四妆月季”。近几年,春水绿波、密波、汉宫、桃花坞白雪山被列为世界十大名品的明星。北京市1980年首届月季花赛会上被选为十品的蓝月、白玫瑰、游园会、从中笑、新柏林、红和平、信用、菜花黄、杏子黄等品种,也都在掖县大量栽培。
3、毛笔 莱州毛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当地四大珍品之一进贡朝廷。清康熙年间,路旺、苗家、梁郭等乡村,都有了制笔的作坊,从事专业生产。建国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创新发展,莱州毛笔品种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声誉。1973年,曾为郭沫若承做过毛笔。访问日本时,就选的“泰岱翠峰”大楷狼毫为礼品,馈赠予日本朋友。
莱州毛笔有400多个品种。为出口免检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笔头的形状,有叶锋形、壮笋形、宝塔形的。按笔头的材料分类,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山兔毛)、金鸡毫、石獾笔以及胎毛笔等。按笔头的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用途分有字笔、画笔、眉笔等。笔杆也多种多样,有湖南湘妃竹、福建凤眼竹、水牛角、有机玻璃、象牙、玉石等。莱州毛笔从选料到制成,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狼毫笔尖的原料,要选长度适宜、笔杆直顺、粗硬挺拔、锋颖细长的公黄鼠狼尾毫,以保证笔尖尖锐,笔柱钢性充足;笔头的盖毛则要选母黄鼠狼颜色嫩黄的尾毛,精工细做。
中国画研究院对莱州毛笔的鉴定评价是:“作写意、人物皆可,吸水适度有弹性,画细致或作大笔铺张皆宜,随行笔舒,变化丰富,柔而不软,刚而含蓄,既挺拔且润秀,勾、点、皴、擦皆宜。”舒同题词:“绚丽多姿。”启功题词:“仆自幼即爱好书画,而功浅脆弱,必持佳毫以助笔力。顾近光制笔多重管饰,百金之笔竟至书不成字,手腕之拙,足贻大方之笑,及得掖县笔厂所制诸品,柔健得中,管轻适手,使余秋蚓顿化春龙,因赘小言,以告同好。”赵朴初题词:“圆健尖齐四字经,阵图早献左将军,如今夺取状元笔,喜看横天扫白云。”
4、草艺品 草艺品最原始的雏形是草辫,在莱州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先民受发辫的启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的麦杆,经过不同的挑压交叉,编掐出了各种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以后品种渐增,用它们制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至明朝,通过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外传播开来。50年代末,又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了提篮、提袋、挎包、茶垫、地席、草帽、门帘、果盒、纸篓、婴儿篮等生活用品,品种己达上千种。70年代后,麦秆贴画问世。它将麦秆漂染,经过削、剪、冲、抢、撕等工艺处理,制成类似禽羽、兽毛等物,巧妙拼成画。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擅长表现花鸟虫鱼和山川风光。近几年来,麦秆贴盒脱颖而出,它做工精细,造型繁多,既可实用,又可欣赏,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艺术佳品。
莱州草艺品曾夺得全国优秀包装产品奖杯和希望杯。在历届中国工艺品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曾获优质产品奖。皮革、合成革、草编合制的提篮,获优秀创作一等奖。麦秆贴盒与平编高档座垫获优秀创作二等奖。莱州草艺品出口额占全国第—位,获外贸部荣誉证书。
三、乡土文化
莱州的民俗风情、衣食住行、婚丧节日等与周遍一些县市大同小异,但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却颇具特色。
(一)民间艺术
有大理石雕刻,莱州玉、滑石雕刻,泥塑,面塑,木雕等。莱州生产白色大理石,大理石雕刻最早用于建筑和装饰,象墓碑、石香炉、寺庙外和大户人家的把门狮子、神仙洞里的神像、石牌坊、名人富户墓地翁仲和象征忠、孝、节、义的石马、石羊……,已经有数百至几千年的历史,宋代墓葬中就曾出土滑石雕刻的长嘴花瓶,清末城里人刘鸣歧用骨角雕刻的果品,曾被尚书进贡给慈禧太后作为寿礼,引起太后赞叹,称为绝技。现代的雕刻由于使用了先进的、硬度更高的工具,雕刻材料扩大到硬度更大的花岗岩,品种更繁多,有数十米高的神像、人物、动物和变形动物、带浮雕的园柱、大理石栏杆……;莱州玉和滑石是久已闻名全国的特产,滑石柔软细腻,便于雕刻,滑石人、狮子、花鸟虫鱼几乎是能找到滑石的多都会雕刻的玩意儿,还常用来儿童玩具。莱州玉印章、章料更是文人墨客高雅的文房用品。莱州玉雕刻驰名国内外,产品小到掌握,大到数吨重,多少年来作为工艺品出口,国内常用来作宾馆、客厅和家庭摆设。更有黑色的莱州玉——毛公石,是莱州玉中的佳品。滑石雕刻已形成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炉瓶、文具、山水等六大类12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样;面塑是家家户户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巧饽饽”、“圣虫”、“月糕”、“月鼓”、“百岁”、“寿桃”……家家会做,更有能做涂抹色彩的神话、戏曲人物、梁龙狮子、花鸟虫鱼的,已经成为商品经济中的手艺人和高雅的民间艺术;古时遍及城乡村庄的寺庙里的泥塑,都是当地能工巧匠的手笔,惟妙惟肖;彩绘泥塑玩具“皮老虎”、“不倒翁”、“嘎啦噶”……早已是古莱州集市、节日叫卖的商品。
1、莱州玉雕 莱州所产之石,可供雕刻者甚多,有冻石、毛公石、竹叶石、豹纹石、翠星石等,其中冻石碧绿润腻有透明感而近似玉,居诸类之首,故名莱州玉。
莱州玉雕靠艺人的世代相传得以延续。解放以后著名老艺人带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莱州玉雕迅速发展。莱州玉雕作品很多。有用功浩繁、价值几千乃至数万元的高档巨作,也有精巧别致的小件雕饰;有体态优美、驾祥云、托花盘的“天女散花”、有怀抱玉兔、腾飞于碧空的“嫦娥奔月”、还有“如来”、“观音”、“牧童骑牛”“飞马”等,以及种类繁多的花鸟类产品,炉、瓶、尊等端庄的仿古产品,图章、镇纸、书档、笔筒、笔架等高雅的文具产品,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莱州玉雕讲究形神兼备。雕刻艺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艺.材料自身的天然美与技巧、形式的工艺美巧妙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统一和谐的艺术美。刘永兴设计的“水族”利用冻石碧绿透明、原料形体神似的特点,以逼真的写实手法,细腻精巧的刻功,穿插呼应,布局疏密得当,以镂、透、衬、比的艺术技巧雕成的鱼、虾、蟹、蚌,似游似动于碧水.浪沫之中,给人以清雅恬静,心旷神怡的艺术感受。现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在国内外的展评中多次获奖。
2、大理石雕刻 莱州产雪花白大理石,质细而白,是大型雕刻的极佳材料。当地的雕刻技艺世代相传,给古莱州留下了众多的珍贵遗迹。座座牌坊沿街而立,遍布老县城.其中“东莱三凤”牌坊,楼垛层层,飞檐凌空,气势最为宏大,上面雕刻的飞禽走兽、人物等也最为精致。另有寒同山摩崖石窟造像、毛纪墓、太极殿、海神庙等处的石雕,造型宏伟,刻功凝炼,堪称石雕艺术之珍品。
解放后,著名老艺人彭真海带领掖县石雕艺人应召进京,为建设举国闻名的首都十大建筑精雕细刻,大显技艺。1985年,雕刻厂聘请15位著名的雕塑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了山东省笫一家雕塑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齐鲁石化公司炼油厂园林人物组、上海交通大学抽象派人物组雕“汲”,济南舜耕山庄宾馆大型浮雕壁画“龙山文化”,莱芜钢厂浮雕壁画“冶金”,东阿县的“李时珍”,长岛县的“海神”,青岛园林的“双鹿”、 “犀牛”、“园丁”、“海风”等,均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扬。近年来,大理石雕刻企业风起云涌,崛起数百家,雕刻品种繁多,小到摆设,大到巨型——大连老虎滩的群虎雕塑,产品遍布省内外、国内外。
3、剪纸 剪纸在莱州有历史的悠久,贴在天棚、窗户、门、墙等处。花样繁多,有神话传说、戏剧场面、花鸟虫鱼、吉庆如意、劳动场景等图案,如《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凤凰牡丹》、《八仙过海》、《耗子娶亲》、《富贵图案》……尽显能工巧手。
(二)传统文艺体育
莱州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有的已经发展成为企业,如:莱州在全国县级市独一无二的拥有两个专业剧团——京剧团和吕剧团。
1、民间传说 有《四知堂的传说》、《毛阁老的传说》、《吴茂林的传说》、《仁义胡同的传说》、《打狗孙妈妈》、《张老太爷的传说》、《凤凰城的传说》、《月季花的传说》、《韩信葬母的传说》、《安敦聪撒谎》……
2、民间歌谣 有《上梁歌》、《潮汐歌》、《盐民苦》,情歌《大闺女》、《大公鸡上碾台》……,生活歌《小老鼠叽嘎叽》、《割大锯》……,儿歌《打七巧》、《圆月》……《盐民苦》唱词:“下雨盐民愁,晴天盐民苦。烈日往来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糠秕野菜未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上梁歌》有十三段歌词,内容丰富生动,唱出了盖新房的喜庆气氛。最后一段词为:“金斗开,银斗开,上梁的饽饽拿出来。东不打,西不打,先打修主头一把。打了修主打四方,先打东方射金光。四海升平千家乐,幸福的日子似水长。”
3、民间舞蹈 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
4、民间音乐 有多年延续的是出现在婚嫁、丧葬人家的鼓吹乐班。他们带的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长杆号等,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小钹、乐鼓、银铃等,弦乐器有:二胡、三弦、京胡等。演奏时分行进演奏和坐棚演奏。演奏曲目分师徒相传的古曲、戏曲曲牌等。唢呐曲目有《朝天子》、《万年庆》、《喜新婚》、《长门怨》等60多支,戏曲有《二进宫》、《让徐州》等 20多支。全县多的时候有40多个鼓吹乐班。
5、民间曲艺 多为盲艺人,或在庙会,或游走在村庄间,或白天,或夜晚。演唱形式有西河大鼓、胶东大鼓、山东琴书等。还有“拉洋片”的说唱艺人。
6、武术 莱州是闻名世界的吴式太极的故乡,村民多有在农闲季节教拳习武的习惯。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校长年龄最轻的国际化文武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和优秀教练近二百人,国内外学员2600多名。学校实行文武双修。文科设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函授六个教学部。武科设套路、散打、拳击、柔道、摔跤、泰拳、跆拳道、女子防身术、中华绝活、影视表演10个项目。学校实行“以德育人,文武双修”的办学方针,着力于培养一流人才。
中华武校教学成绩显著,先后夺得多项国际、国内和省级比赛的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2000年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夺得国内组团体第一名;山东省“希望杯”武术(套路)锦标赛,囊括4个团体第一;2000—2003年,连续四年单独组队参加全国散打王争霸赛;2000年在“中国武术散打王南北武校对抗赛”中以4:1大胜对手;2001年夺得散打王总冠军;2002年在6个级别的角逐中夺得4个级别的冠军;2003年囊括轻、中、重量级冠军;2001年在“中国、美国、意大利散打争霸赛”中,代表中方出战,以5:2的分傲视群雄;2002年在“中国莱州 —— 美国加州散打对抗赛”中,以7:0的绝对优势大获全胜;2003年在全国“武术之乡”散打比赛中获团体第一名;2004年4月25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法武术散打对抗赛”中,以5:2的优势获胜。2006年5月25日在莱州月季花节进行的中法散打赛,中法双方14名散打高手经过七场近两个小时的拼杀,最终中华武校队以5:2的成绩又胜法国国家队。
(三)居住文化
莱州民居向以牢固著称。历代形成多为“四合房”或“四合院”。北面房称正房或上房,一般三至五间。上房高于厢房(东西两旁的房子),且东房高于西房。门楼建筑多为砖瓦古式,家境富裕的门楼,有雕刻的梁、檩、揪和搭椽、靴头、砖刻、翘头、花脊、彩塑等漂亮的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改为能进出车辆、简易大方的新式门楼,且两侧和门额镶以石刻对联和匾额。房屋的脊檩、椽、八字木、挂柱上都贴着红纸墨字的吉语。数百年仍字迹清晰。脊檩上贴着“上梁大吉”,挂着“红搭稍”(红线拴着一小块红布)和“太平钱”;八字木(梁上承重椽子的斜木)上贴着“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薇星”一类的吉利话。独具特色是浅海的海带(一种生长在海水里浅滩上的扁长叶子的水草)屋——海带房。
海带房 一般为砖、石、木、草或土坯、草结构,贫富都可以建,差别在砖、石、木的有无和质量,由于海带层厚,冬暖夏凉,是最佳民居。在海带屋内手机无法通话,说明它对于微波有阻断、屏蔽作用,在现代深受微波辐射之苦的人来说,可称为是绿色环保、生态民居、世外桃园。
近年来,莱州市地名主管部门和规划建设部门联合组成专门班子,正在编制莱州市地名规划,依据城区和市区、镇街驻地建设规划,以“弘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展现独特的地理文化”为主题,为城区和镇街驻地街巷进行系统地命名、更名设计,将对提升莱州市城区和市区的文化品位,展现 “千年古县”的风采画出更新、更美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