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好看风景 > 正文
    购物车
    0

    乡村旅游——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信息发布者:zengfeng
    2021-01-09 15:06:55    来源:互联网   转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中,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家庭离散化、土地荒芜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如何集聚人气、财气,激发乡村经济活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定要上升到产业发展层面。只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作为以乡村为场所,以田园为基地,以庭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农村生活方式为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种植业、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空心留守离散问题,保障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拥有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是我国“大乡村旅游时代”的元年,近两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数量大、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势能强劲,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金钥匙”。

      


      


      

    规划是龙头 田园变公园

      

    振兴乡村,规划先行。“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这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城乡融合、整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依照“先谋划再规划后建设,先整体后局部,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有重点、有区别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做到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配套设施完善,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

      

    推行村庄集中选址建房,合理规划功能区域,统一通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处理、垃圾收集、绿化亮化、三线下地等,提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土地。切实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大浪费,整顿农村乱建乱搭乱拉乱涂乱贴现象,向村民推荐并免费提供建房设计图纸,统一外墙风格、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在保证农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在产业发展、主题项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净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创意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谋划,精准施策,促进农业资源景区化,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推动田园变公园,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将田园景致按照园林艺术原理组织起来,突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供游人休闲、观赏、娱乐、体验,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让农民实现没有收获也有收益的格局。

      


      


      

    产业是基础 产品变商品

      

    振兴乡村,产业为本。乡村旅游根植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与“三农”工作紧密相联,是促进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介,乡村旅游标识标牌地图的绘制,乡村旅游自驾游营地的规划等,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推行“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电商”“旅游+扶贫”“旅游+科技”“旅游+金融”等新业态,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让游客“玩的开心、住的舒心、吃的安心、消费放心”。

      


      


      

    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功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进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者,成立合作社,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培育和优化赏花采摘、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创意农业、研学实践、农业科普、自驾露营、水上乐园、渔业垂钓等旅游项目,全面提高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和体验性。要推动产品变商品,支持各地包装推出一批农特产品,通过分级、包装和文化挖掘,开发成地域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伴手礼,转化成旅游商品。强化品牌意识、标准意识,支持各地对粮瓜果油畜禽等土特产品、农业精深加工产品、有机农产品、畜禽加工产品等进行商品注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的价值。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满足旅客对乡村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建立电商服务平台和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搭上农村电商的快车,实现网上畅销随时随处可购包送。了解更多

      


      


      

    人才是关键 离乡变返乡

      

    振兴乡村,关键在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村庄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问题格外突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让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让农民从中受益得利,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培养大批人才,并带动农民素质整体提升。乡村旅游是“双创”的大舞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了大批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到乡村发展,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到乡村创业创新,很多本地大学生也主动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返回家乡投身乡村旅游发展。让许多当年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回到农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大展身手。乡村旅游还带动了农村本地人才的成长,培育出一大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对农民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影响和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改变了生活方式,树立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法制观念,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农民是主体 村民变股民

      

    振兴乡村,农民为主。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要尊重农体地位,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始终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拥护者和建设者。乡村振兴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注重提高农民素质的软件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增强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充分发挥农体作用,以互动式参与的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坚持以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为目标,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将分散的农村多种土地进行整合,将分散的长期闲置资产资金进行,发挥能力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均摊等作用,以规模化效应解决个体农户不易办到、政府部门不能包办的事情,让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果园、林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以获得投资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形成多元增收的格局,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文化是灵魂 农房变客房

      

    振兴乡村,文化同行。著名学者钱穆说过:“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乡村振兴重要的是乡村文明的复兴,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注重改善物质环境的硬件建设,更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传承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村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手工、风俗礼仪、风土人情挖掘出来,保存下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转化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主题开发、节庆活动、文化展示、网络营销、互动体验、创意创新等形式,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还强化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民宅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将农村闲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挖掘乡间尘封的遗存,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激活农村沉寂的风景,将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让闲置废弃资源迸发新活力。通过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基地,为住客提供丰富的田园生验,增加产业链、价值链和附加值。同时,让城市人在农村住下来后,把城市的文明和外来的优秀文化带到农村去,推动乡村的民风民俗,充实乡村的文化生活,达到城乡文明双向互动,交融互通

      


      


      


      

    生态是优势 人居变宜居

      

    振兴乡村,生态优先。“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和有效治理,开发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旅游参与者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有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新鲜、水质更加洁净、食品更加健康,才能吸引游客、留下游客,满足游客在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的过程中,走进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感需求,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厕所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组织是保障 自治变善治

      

    振兴乡村,党建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点要落实“抓、抓”,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各地要出台政策激励文件支持农村,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干部配置、要素配置、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奖励扶持、土地指标、金融信贷等政策向农村倾斜,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社团组织+”的形式,发挥集体力量作用,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家家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